欢迎访问澳门大学河套集成电路研究院
2025 年 2 月 25 日,由澳门大学河套集成电路研究院主办的 “创芯” 讲坛系列第二期在深港国际科技园 E 座二楼 206 路演厅圆满举行。本次讲坛聚焦低功耗物联网芯片、高能效视觉传感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等专业人士参与,活动通过主题演讲、技术研讨等形式展开深度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专业交流与探讨频繁。
活动开场,澳大河套集成电路研究院副院长江洋教授发表致辞。江教授介绍,"创芯" 讲坛将持续深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双向互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他指出,平台将聚焦青年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展望未来,研究院将积极拓展合作维度,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为领域内的进步贡献持续动力。
江洋教授
本期讲坛特邀深圳大学赵晓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张奕涵教授、澳门大学李家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三位学者分别围绕各自的专业领域带来了主题演讲,分享了前沿研究与实践经验。
赵晓锦教授以 “基于感算和感信融合架构的高能效视觉传感系统芯片设计” 为主题展开演讲。随着科技发展,视觉传感系统在众多领域应用广泛,但现有动态视觉传感器(DVS)存在诸多问题,如过滤静态信息影响后端算法识别决策,且适配异步像素读出的 AI 处理芯片设计较少等。此外,现有的视觉传感芯片在硬件层面缺乏有效的信任根机制,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针对这些难题,赵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研发的两款多模式视觉传感 SoC 设计,涵盖像素级光电前端、读出接口电路和边缘 AI 处理单元设计,同时还介绍了基于感算和感信融合架构的视觉传感 SoC 设计,能从硬件层面解决安全问题,且成本和功耗更低。这为高能效视觉传感系统芯片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赵晓锦教授
张奕涵教授的演讲主题为 “超低功耗实时时钟晶体振荡器的最新进展”。超低功耗电路设计在物联网传感应用中至关重要,而 32.768kHz 晶体振荡器是电池供电物联网传感器节点实时时钟生成的典型方案,时钟不准确会导致节点因错误唤醒产生功耗浪费。张教授分享了团队提出的在 Pierce 晶体振荡器内进行自适应导通角调谐的电路技术,该技术使原型电路在创世界纪录的 0.36nW 低功耗下,实现 7ppb 的高定时精度(艾伦偏差),且芯片面积仅 820μm² ,为物联网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张奕涵教授
李家明教授围绕 “面向物联网设备的高精度模拟基准电路” 进行演讲。他介绍了团队研发的两款经过硅验证的高精度模拟基准电路。一款是 0.5V、6.14μW 无需校准的单 XO 双输出频率基准,通过片上 1-MHz 实时时钟(RTC)与 16-MHz XO 的逐次逼近校准技术,省去了 RTC 晶体;另一款是基于线金属的带锁相环(FLL)架构的温度传感器,创新采用分数放电方案,在节省功耗的同时避免使用大量电阻,在 28/65nm 工艺下,其品质因数(FoM)达到 45f・K² ,在同类基于电阻的温度传感器中表现卓越。这两款电路满足了物联网设备对低功耗和高精度的严格要求,为物联网设备性能提升奠定了基础。
李家明教授
在交流环节,参会人员与专家团队围绕技术创新路径、行业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通过问答形式梳理实践难点,参会者针对技术难题与应用场景提出具体问题。三位教授结合研究成果与行业经验逐一解答,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此次 “创芯” 讲坛系列第二期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集成电路前沿技术领域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通过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和参会者的积极互动,各方对低功耗物联网和高能效视觉传感等领域的芯片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宽了技术视野,同时也为产学研各方创造了更多合作契机。相信在这样的交流推动下,集成电路前沿技术领域将持续涌现新的创新成果。